在機床核心技術上 我們與世界的差距
在制造業領域,日本和德國依舊是一路領先的領跑者,特別是工業之母—機床。夸張一點的說,沒有機床就沒有航母、高鐵甚至是戰斗機。
機床,是指制造機器的機器,亦稱工作母機或工具機。機床的上游包括鋼鐵、鑄造職業,下游則關乎著汽車、鐵路、風電、核電、船只制作、航空運輸以及國防軍工業。
如果說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的根底和命脈,那機床則是制造業的重中之重。我國的機床行業最早就在夾縫中艱難前行。
我國的工業起步晚、技能落后,并且幾乎是在一窮二白的境況之下開始的,機床行業也不例外。
1958年,在前蘇聯的幫助之下,我國研制出了第一臺數控機床,從此開端數控機床之路。到了六十年代,歐美對我國進行技能封鎖,前蘇聯也停止了對我國的幫助,機床行業就自立更生,開展出18家骨干企業,也就是后來的機床職業“十八羅漢”,
包括濟南第二機床廠、上海機床廠、重慶機床廠、南京機床廠、無錫機床廠、武漢重型機床廠、長沙機床廠、天津第一機床廠、昆明機床廠等。這18家企業默默地支撐著我國整制造業的發展。到了1965年年末,這些企業累計制造的高精度精細機床種類已經達到26種。
外國人在中國市場瓜分蛋糕
改革開放以后,先進的技能和機床流入我國,受外來技能的沖擊,原本落后的機床技能現已不能滿足出產需要。十八家企業經歷了破產、吞并、重組,外資企業紛紛在我國建廠,民營機床企業也正式進入商場。
事實上,雖然這些機床強國在我國賺得盆滿缽滿,但是真正的中心技術,卻并沒有出口到我國。舉個例子,用于加工哈勃太空望遠鏡鏡面的超精細機床,1990年就制作出來了,可是20年后我們還在苦苦探索。再比如,操控器。操控器是數控機床的核心,相當于電腦的CPU,是制作數控機床的關鍵技能。可是截止到現在,以日本FANUC和德國SIEMENS為首的操控器巨頭產品壟斷了80%以上的市場,給我國相關產業的進口,帶來不小的沖擊。
日本人曾經說,“沒有日本的機床,我國的汽車工業將寸步難行。我國對于日本的依賴,只會越來越加強而不會越來越弱。”如果事實的確如此,那就意味著,日本的工業越來越有能力操控我國的工業。盡管這話聽起來有點不討喜,但是我國在部分工業領域的弱項卻是不爭的事實。
我國機床企業一直在夾縫中生存。不僅高端機床和技能被約束進口,并且中國本土廠商也在被外來企業不斷蠶食。
在我國的高端機床市場,FANUC、MAZAK、大隈、牧野,DMG、哈默,哈斯這樣的國際一線機械出產企業,憑借著尖端的技能和高超的品質牢牢把控著主導地位。而在“第二軍團”,臺灣的麗馳、友嘉、東臺、臺中精機等設備又成為大陸企業比較強勁的競爭對手。一部分的國產企業由于短少技能,只能淪為最低端機床的出產商,機床價格低廉、品質規范化辦理方面差、故障率高,甚至還有一些企業僅僅代裝組裝機床,用戶需要自行購買光機、數控系統、絲桿、刀庫等部件。
這些問題的呈現,正是由于機床行業在中心技能上仍然受制于人,只能憑借著相對低廉的價格來吸引用戶。
盡管國內也有很多企業自行研發數控系統,但是在穩定性、兼容性和實用性等方面,還是與國外先進的機床制造廠商有一定差距。而在根底材料科學、工藝、規劃上的距離,則使國產機床的絲杠、導軌、伺服電機、力矩電機、電主軸、編碼器,這些首要功能部件大部分還首要依賴于國外產品。
一位知名國產機床企業的負責人曾經這樣說道,“高端機床制造技能,咱們與德國、日本的距離有15到20年。”國外機床能夠24小時不停機,國產設備未必都能達到;國外機床1秒能夠加工1個零件,國產設備可能要1.5秒。盡管這幾年國內企業也開始做高端機床的集成,但中心技能如數控系統首要還是把握在德國、日本等少數企業手里。”
當然,我們也不必妄自菲薄。目前,國內有很多優秀的機床企業,仍然在不斷努力進步中。
行業尚且處于前中高端國產化階段
長期以來,國產數控機床始終處于低檔迅速膨脹,中檔進展緩慢,高檔依靠進口的局面,特別是國家重點工程需要的關鍵設備主要依靠進口,技術受制于人。行業成長需要緩慢“量變”,行業處于前中高端國產化階段,中國數控機床行業中高端數控國產化不會很快到來。
由于國內數控機床技術暫時沒有突破性的質變,現在仍是緩慢量變,因此我國數控機床行業企業增長相對穩定,能夠滿足當前中低端數控機床市場需求。2012-2018年中國數控機床行業企業數量處于波動上升趨勢,除2014年企業數量下滑外,基本保持穩定增長。2018年,中國數控機床行業企業數量為1391家。前瞻預計,在我國數控機床技術領域發生突破性變革之前,我國數控機床行業企業數量將依照市場需求情況持續穩定增長。
根據數控機床行業上市公司按地區分類的銷售收入,2018年,中國數控機床行業銷售收入位居第一的是遼寧省,銷售收入為61.45億元,同比增長27.46%,占全行業銷售收入的比重為28.13%;江蘇省位居第二,實現銷售收入48.70億元,增長21.76%,占比為22.29%。
國產率提升,仍處于寡頭企業壟斷格局
目前我國國內數控機床行業中低端市場基本被我國企業占據,高端產品滲透率也在逐漸提升。2018年,我國低檔數控機床國產化率約82%,中檔65%,高檔僅6%。
數控機床屬于技術型產品,工藝技術是搶占市場份額的核心要素,因此數控機床行業一直被寡頭壟斷,目前沈陽機床、秦川機床、中航高科、浙江日發是我國數控機床行業企業的幾大巨頭公司。其中沈陽機床以22%的市場份額獨占龍頭,秦川機床、中航高科分別以14%、12%的市場份額緊隨其后。
2018年,數控機床行業廠家資產CR3為43.05%,CR5為59.79%,CR10為86.30%。而市場規模CR3為47.82%,CR5為63.25%,CR10為85.38%,說明我國主要市場依照公司實力占據,中低端的小規模市場競爭相比較于主要市場更為激烈。企業利潤CR3為51.14%,CR5為71.77%,CR10為94.84%,說明由于寡頭企業具有技術優勢,能夠獲取更大利潤比例,而小規模市場的諸多企業主要通過生產制造的過程進行盈利,利潤水平極低。
總體來看,我國數控機床市場競爭格局處于寡頭市場,幾大寡頭企業通過自身的資本實力與技術優勢能夠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與利潤比例,小規模市場由上千家企業進行激烈競爭。
當今社會,相較于金融、地產、互聯網等熱門職業,制造業歸于一個冷門職業,機床更是冷門中的“冷門”。但即使這樣,仍有大批的人士堅守在機床職業,堅持為我國的機床工作做出自己的貢獻。盡管咱們的機床技能遠不如工業大國,可是未來,我們還是有希望的。
我認為未來機床技術發展的趨勢將體現在個性化、自動化、高效率上。隨著工業現代化發展,機床正在往智能高端的方向發展。特別是隨著中國高鐵、航空航天、船舶、工程機械等行業快速發展,國內對高端數控機床和專用加工裝備的需求越來越大。但國產機床裝備與國際龍頭企業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在高端市場占比較低。
智能制造是機床裝備行業的發展方向,智能工廠的需求帶動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將為機床行業的發展帶來重大機遇,與此同時,企業也將面臨智能制造轉型升級帶來的技術挑戰。針對細分制造領域的專業化、個性化發展是裝備發展的另一條途徑。機床裝備行業市場需求總量會隨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而增長,但競爭將愈加激烈,技術能力、與產業鏈和用戶協同能力,成為裝備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讓我們共同為中國機床行業的未來,加油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