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務化轉型引領中國制造創新發展
發展服務型制造,重塑制造業價值鏈,是增強產業競爭力、推動制造業由大變強的必然要求,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動選擇,是有效改善供給體系、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舉措,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形成和我國制造強國進程相適應的服務型制造能力,實現制造業和服務業協同發展和深度融合,帶動價值鏈整體提升。
服務型制造,是工業化進程中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一種新型產業形態,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制造業企業通過創新優化生產組織形式、運營管理方式和商業發展模式,不斷增加服務要素在投入和產出中的比重,從以加工組裝為主向“制造+服務”轉型,從單純出售產品向出售“產品+服務”轉變,有利于延伸和提升價值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
發展服務型制造,重塑制造業價值鏈,是增強產業競爭力、推動制造業由大變強的必然要求,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動選擇,是有效改善供給體系、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舉措。
國家從戰略層面高度重視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的方向推進制造強國建設。“中國制造2025”九項戰略任務和重點之一就是“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十三五”規劃綱要以及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文件也都將服務型制造作為制造業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路徑。
據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工程院日前印發了《發展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指南》,明確了服務型制造的發展方向和三年目標任務,并迅速啟動了政策宣貫和“服務型制造萬里行”等工作。
以服務化轉型引領中國制造創新發展,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舉措,是新常態下精準實施產業政策的新探索,時不我待,任重道遠。
首先,要深刻認識我國發展服務型制造的機遇和挑戰。
機遇主要來源于3個方面。一是動力和壓力同步作用。從國內看,我國已經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從資本投入轉向技術進步,即創新驅動。行業特征則表現為專業分工進一步細化,對生產性服務的需求明顯增加。從國際看,發達國家經歷了金融危機后,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通過效率提升和服務轉型維持競爭優勢。我們必須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實施同步創新,才能縮短趕超路徑,從跟跑者變成并行者甚至領跑者。二是環境和技術同步具備。我國長期以來持續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在利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制造業方面,已有很好的實踐和示范。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爆發,特別是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快速普及,為發展服務型制造帶來新的歷史性機遇。
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提升了制造業的資源配置效率,優化了企業的生產組織和運營管理方式,催生了平臺經濟發展,為建立柔性化制造系統和推動產業協同創造了條件。三是供給和需求同步升級。我國從2010年起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但從制造業的供求關系看,需求結構變化呈現新的特點,從過去新的消費領域橫向拓展為主轉向既有消費領域縱向升級為主,模仿型排浪式消費的階段性特征已發生變化,個性化、品牌化、綠色化消費逐漸成為主流。在供給側,我國制造業人均增加值大約只有美國和日本的1/20,制造業附加值率只有美國和日本的1/2,還有很大潛力和提升空間。在需求拉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下,制造業必須更加重視面向客戶的研發設計和產品服務等要素投入,將微笑曲線整體抬升,并向高附加值兩端延展,才能真正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發展服務型制造也面臨三方面主要挑戰。一是認識不到位。服務型制造仍是有待探索研究的新領域,對其重要意義和現實路徑缺乏足夠的認識和能力積累。二是發展不均衡。一些行業領軍企業和特色優勢企業已將研發設計和系統解決方案等作為重要業務,但大部分企業仍只能提供安裝或維修等基本服務。三是公共服務不完備。尚未形成有針對性的技術支撐和政策支撐體系,基礎性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還不能滿足服務型制造的發展需要,特別是在引導企業對接市場需求、深化產業鏈協作等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其次,要明確發展服務型制造的總體方向。
發展服務型制造,必須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圍繞“中國制造2025”總體部署要求,深刻把握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全球科技革命的新機遇和制造強國戰略的新要求,以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為導向,以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為手段,以企業為主體,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政府重在營造發展環境,引導和鼓勵市場主體瞄準制造業價值鏈高端環節,加快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推動服務型制造向價值化、專業化、協同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發展,在實現制造強國戰略進程中發揮創新引領作用。
發展導向價值化,就是要引導和支持企業全面對接市場需求,不斷提升需求感知能力和客戶服務能力,形成同步實現客戶價值和企業自身價值的雙贏格局。產品服務專業化,就是支持企業聚焦自身核心業務,建立健全基于制造的服務系統和基于產品的服務系統,提升服務型制造的專業化和精細化水平。鼓勵優勢制造業企業“裂變”專業優勢,通過業務流程再造,面向行業提供社會化、專業化服務。組織形式協同化,就是鼓勵制造業企業逐步突破生產和服務、企業和社會的組織邊界,實現在目標導向下社會分散資源的有機整合,利用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模式發展平臺經濟,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臺。服務方式智能化,就是要加大信息通信技術的支撐和保障力度,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推動流程再造,切實推動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務的融合發展。業務層次高端化,就是鼓勵企業創新商業模式和業務形態,不斷提升產品附加值,由提供設備向提供系統集成總承包服務轉變,由提供產品向提供系統解決方案方向發展。
我們的發展目標是,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形成和我國制造強國進程相適應的服務型制造能力,實現制造業和服務業協同發展和深度融合,帶動價值鏈整體提升。在發展績效層面,要培育一批綜合實力強、行業影響大的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和一批帶動性強的服務型制造重點項目。示范企業服務收入占企業總收入的比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發展格局層面,大中型企業內部獨立開展服務型制造的部門逐步增多,小微企業專業化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在發展環境層面,制造業企業對服務化轉型的認知程度和重視程度不斷提升,支撐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和公共服務平臺網絡逐步完善,服務型制造的國際交流不斷增多。
要實現上述目標,必須把握好四個方面的關系。一是要把握好強化制造和提升服務的關系。服務型制造是基于制造業的發展基礎實現服務化轉型,是強制造,不是去制造。服務增值必須以強大的工業制造能力為基礎,如果沒有制造所提供的核心價值,也很難有服務創新的衍生價值。
必須要牢牢把握強化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這個關鍵點,通過優化服務機制推動制造業技術能力的創新和升級。二是要處理好全面推動和重點示范的關系。引導服務型制造發展,要全面發力,在制定標準、完善政策、培育人才上下大力氣,通過營造環境來引領趨勢發展。也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發展導向,加強示范引領,在重點領域和重點地區推進項目和企業示范,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帶動各項工作扎實開展。三是要處理好扶持領軍企業和服務中小企業的關系。要充分發揮領軍企業核心技術強、產業鏈條長、內部交易成本低、產業協作能力強的優勢,鼓勵企業提升分工協作效率和服務水平。同時,要通過構筑公共服務平臺,扶持專業化中小企業發展。鼓勵中小制造業企業積極外包非核心業務,支持中小服務公司面向行業、區域、大型企業提供專業化服務。四是要處理好普及補課和同步創新的關系。一方面要虛心學習先進國家在工業化發展方面的經驗,力爭在較短時間內彌補我國在工業2.0和工業3.0方面的短板。另一方面,也要完善自主創新政策體系,加快創新驅動和跨越式發展,提升我國制造業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在國際產業體系中的地位和話語權。
最后,要落實好發展服務型制造的三大任務。
一是要加強服務型制造政策引導。全面落實發展服務型制造的專項行動指南,加強產業政策與財稅、金融、土地等政策的協同。及時跟蹤國內外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新趨勢、新模式,加大對新興產業和交叉領域的調查研究和政策儲備。健全服務型制造公共服務體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探索建立服務型制造的統計核算和評價指標體系。整合國內外專家資源,建立服務型制造專家咨詢庫,組織專家深入企業開展現場診斷服務。通過案例推廣、專著文章、專題報告、媒體宣傳等形式,加大對服務型制造理論和實踐的宣傳推廣。
二是要推動服務型制造創新發展。結合“中國制造2025”確定的重點領域,鼓勵制造業企業提高服務要素投入,在研發設計、流程再造、信息支撐、國際競爭等方面加大實施力度,提升制造業企業產品附加值和整體效益。結合“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重大戰略布局,積極扶持和建設一批區位優勢突出、制造基礎雄厚、配套服務完備的服務型制造集聚區。在創新設計、供應鏈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融資租賃等領域,遴選一批示范項目和示范企業,加大宣傳推廣力度,支持示范企業和示范項目創新發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促進各行業、各領域不斷拓展服務領域,提升服務水平,實現服務增值。
三是要夯實服務型制造發展基礎。整合政產學研用各方力量,完善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鼓勵小微企業運用科技、信息、人才等資源,開展個性化特色服務。充分利用“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推動信息通信和互聯網技術廣泛應用于制造和服務的協同發展,全面支撐業務流程再造和商業模式創新。引導制造業企業、研究機構、社會資本組建服務型制造產業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