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資中學管理“取長補短”
日企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一直有著眾多的追隨者和學習者,很多企業家或多或少都希望能從日企的管理哲學中得到一些思路、一些方法,來提升自己企業的管理水平,使自己的企業發展得越來越好。
在日本制造業盛行多年的精益生產以外,還有哪些極不尋常的管理哲學?
你能想象企業高管會為新入社的員工舉行盛大的歡迎晚宴,為連續工作20年的資深員工舉辦慶典,由社長親自給員工發放功勛獎章和獎金嗎?
真實的情況告訴你:在許多日本企業,高管對員工“以禮相待”是普遍做法。在這樣的企業氛圍里,員工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被重視,就會覺得這樣的企業值得他們定下心來努力工作。試問,中國企業可有這樣的舉措?恐怕是鳳毛麟角。
日本企業普遍認為,人與人一起工作時會產生一個“活力潮。作為企業的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將全體員工的活力激發出來,使他們朝著同一個方向工作,從而煥發出不尋常的創造力。
客戶不滿時,主動提高標準
日本企業對質量精益求精的追求到了令人驚訝的程度,這么說一點都不夸張。
日本一家著名的電子制造企業中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市場反饋表明,有一個編碼器可能屬于不良產品。按該企業規定,該產品先被放入自動性能識別裝置里做不良品測試,經過三次全方位測試都沒發現任何問題,又經人工進行檢測,也未發現任何異常。于是進行第二步——解體分析,由特別有經驗的檢查員進行解體檢測,結果,也未發現任何瑕疵,與優良品幾乎一模一樣。憑經驗,該企業得出最終結論:這是一個質量雖然合格卻只算勉強合格的產品。
于是,該企業高管果斷拍板:為滿足經銷商和下游企業的要求,企業主動提高合格標準。他們甚至認為,為了滿足客戶的要求,必須由企業來做出犧牲,從而把絕對可靠的產品踏踏實實地交到經銷商手中。
所以,在日本企業里走訪時常聽到這樣一句話:用二流的材料制造不出一流的產品,用二流的態度也制造不出一流的產品!日本企業在判斷是否該進行工作改善時,往往堅持一個根本原則——改善的結果是否對客戶有利。只要改善的結果對客戶有明顯的好處,那就絕對要改!這便是一種“一流的態度”。
這種做事態度源于他們擁有一顆“至誠心”。很多日企高管認為,只有真誠地對待員工、對待客戶、對待工作,才能做到既不會“自欺”,也不會“欺人”,同時也不會“被人欺”。在這一過程中,尤其是高層管理者,應該以“至誠心”來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和不斷提升。
員工休息時,管理者頂上
在企業里,中層管理者的作用是非常關鍵的。他們不但要像高層管理者那樣,了解企業的總體規劃和戰略,還要知行合一,探討怎樣才能將企業的理念和宗旨化為具體的行動;他們不但要告訴員工應該做什么,還要親自示范,教給他們具體怎樣做。所以,作為日本企業的中層管理者,需要“身心并用”,真正給員工做出表率。
就筆者曾經工作過的一家生產塑料食品袋的日本公司來看,該公司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10分鐘的員工休息時間,但在此期間所有的機器都不能停下來。那怎么辦呢?該公司的做法是:普通員工都休息,管理者頂上!
那是一個容納20臺機器的車間,各臺機器類型不同,性能也不同,對于這20臺各不相同且高速運轉的機器設備,這個車間的負責人不但僅憑一己之力就輕松保證正常的生產,而且還能在僅有的10分鐘內把所有的機器和產品質量都檢查一遍。
當然,這位負責人在員工休息完畢上崗后,自己仍然不休息,還要繼續巡視和指導整個車間的業務,直到下班為止……
與高層管理者相比,中層管理者的這種做事精神對員工產生的影響和帶動作用往往更大、更直接,也更具體、更實在。所以在日本企業里,這些“身心并用”的中層管理者經常被譽為“既善于燃燒自己的激情,又善于點燃別人的激情”。
日本企業為什么能大量涌現這樣的中層管理者?這源于從一開始便堅持“舉直措諸枉”(可譯為:把賢明的人選拔出來,不賢明的人自然就遠離了)的干部選拔原則。他們認為,將正直有德之人置于眾人之上,整個團隊或組織都會有一種積極向上的士氣。但如果“舉枉措諸直”,也就是說不重德行、只重才干來選拔干部,就會從根本上動搖一個組織的基礎,特別是由于這樣的人難以服眾,很容易使組織陷入人心不穩的困境。
“定心”練就一手絕活兒
在某日本大企業設在中國大連的工廠里,有位負責產品質量檢測的女工,由于多年在一個崗位上工作,久而久之竟然練就了一手“絕活兒”——在檢測零部件時,只要用雙手里里外外摸幾下,就知道質量過不過關!有一次,經過自動生產線檢測合格的一個圓柱形零件竟然被這位女工“摸”了出來。經過更精密的檢測,發現其內面的一層錯圈比規定的標準高出2毫米,確實超出了所允許的誤差范圍。所有人都為此驚呆了。
最后,日方管理層重重地獎勵了這位女工。他們堅定地認為,女工能創造這樣的奇跡絕非運氣使然,而是憑著對工作高度負責、高度專注的一顆“定心”。
為了使員工都能懷著充實而愉快的一顆“定心”工作,日本企業往往會下很大工夫,通常有三大舉措:一是推行“5S”(即5S現場管理)創造家一般的工作環境,讓企業真正變成員工樂意來、樂意待的地方。二是管理者只有親臨一線,親自教員工,才能真正實現“道”的傳承,而“再詳勁再高明的操作手冊,也不可能讓新員工學到企業的優良傳統和精髓”。三是提前一步為員工“打氣”或“減壓”。日本企業認為,“防患未然”比“治病救人”更重要,也更有效,所以會在企業內設專職咨詢員,密切關注員工的身心健康,而且管理者也會不定期地到現場與員工面對面溝通。
有一顆“定心”,無論對企業還是對員工個人,都有莫大的好處。
日本企業一線員工的“定心”在于,能夠遵循企業內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做法,時時達到企業對工作的基本要求,并在此基礎上練就熟能生巧的工作技能,在看似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定能生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