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業革命帶來的契機 中國制造業能否把握
12月2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其仔主編的《產業藍皮書: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4)No.4》在京發布。《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4)No.4》是產業藍皮書系列研究的第四本,重點研究了制造業問題和發達國家發展制造業的經驗。
當發達國家在推動制造業進入深刻的技術變革期時,中國的制造業正步入一個新的向中高端邁進的階段。一場新的工業革命,正讓中國制造業感受到了巨大的挑戰和機遇。中國的制造業能否利用這次新工業革命帶來的機遇,平穩地實現轉型,沖上時代的浪尖?既需要深刻把握中國制造業的優勢,也需要認真分析發達國家制造業的發展現狀和走勢,真實地分享它們的經驗和教訓。
中國制造業進入新階段
報告指出,在國際貿易中,雖然制成品貿易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其在國際貿易中的主體地位并沒有發生根本性動搖。無論對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制造業在國際競爭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是制造業大國,制成品在國際市場上所占份額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但在中國出口的產品中,勞動與資源密集型產品、低技能與技術密集型產品仍占很大比重。從趨勢上看,中國的制造業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處于勞動與資源密集型產品、低技能與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優勢正在逐步弱化,中高端技能與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優勢正在爬坡積累的結構調整陣痛期。
傳統優勢部門正在下坡、新興優勢部門正在上坡兩種現象正在交織進行。中國以前一直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產品,其比較優勢明顯弱化。勞動與資源密集型產品雖仍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但呈走弱趨勢,其顯示對稱比較優勢指數2000年之后,下降至0.4以下,2007年下降至0.3以下。低技能與技術密集產品制造,開始從有較強比較優勢的地位上下滑,成為弱優勢部門。中等技能與技術密集和高技能與技術密集產品的非零部件電子產品制造在經過一段時期快速上漲之后,有下降跡象。長期以來,處于劣勢地位的部門,非電子類中等技能與技術密集產品、高技能與技術密集產品,其比較優勢都呈現強化趨勢,這些部門正處于艱難的爬坡期。
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仍處于強勢地位
報告指出,與服務業相比,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仍處于強勢地位,是推動中國出口市場份額持續上升的主體力量。
在分析中國的產業國際競爭力時,如果綜合考慮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2003年、2004年、2010年和2012年是四個值得我們特別關注的年份,這是四個中國出口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實現超越的年份。中國的總出口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2003年超過英國、法國,2004年超過日本,2010年超過德國,2012年超過美國。
推動中國國際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的首要動力源于貨物貿易,而在貨物貿易中,制成品則是主力軍。中國貨物出口占全球出口(包括服務)的比重2002年超過英國、法國,2004年超過日本,2007年超過美國,2009年超過德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貨物出口占全球貨物出口的比重,除2011年出現徘徊外,一直呈增長之勢。2013年,中國貨物出口占全球貨物出口的比重達到11.75%,不僅大大高于金磚國家的巴西、印度、南非和俄羅斯(這三個國家2013年的比重分別為1.28%、1.79%、0.5%和2.76%),而且分別高于美國約3個百分點、德國約4個百分點、日本約8個百點,美國、德國和日本2013年的比重分別為8.4%、7.7%和3.8%。
中國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的增長主要為制成品國際市場占有率的增長所推動。中國制成品出口占全球制成品出口的比重,2000年超過英國,2002年超過法國,2004年超過日本,2006年超過美國,2007年超過德國。中國初級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2008年為2%左右,2013年為2.2%,制成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則由2008年的12.7%增加到2013年的17.4%。中國制成品占其貨物出口的比重2003年即超過90%,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一直穩定在93%左右。
與制成品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相比,中國的服務業出口在全球的影響則要小得多,其比重長期不足5%,與美國等相差甚遠,這雖然為中國的服務業出口提供了潛在的廣闊空間,但迄今為止,中國服務仍沒有表現出能利用這個空間的潛力,服務出口的各個門類中也并無哪個門類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美國在全球市場占有率最高的兩個部門是版稅和許可證費、金融服務,而中國這兩個部門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微不足道,服務貿易在可預見的一段時期內,難以成為推動中國出口增長的支柱性力量。
四大因素制約中國制造業
報告認為,金融服務、物流成本、知識生產部門的競爭力和軟實力是制約中國制造業發展和競爭力提升的四大因素。中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不僅與主要發達國家存在差距,即使與其他金磚國家相比也存在較大差距。中國知識生產領域的競爭力,過去30多年雖然不斷提升,但迄今僅與世界平均水平相當。中國的物流成本雖呈現下降趨勢,但是仍遠高于發達國家。與硬實力相比,中國的軟實力相對較弱,這在中國創意產品的出口中得到了深刻反映。中國是創意產品出口大國,但在更能體現一國軟實力的電影、圖書報刊等領域的競爭力都很弱。中國在六大類創意服務出口中,除廣告、市場研究和民意調查服務外,其他創意服務與美、英、德等國相比存在極大差距,甚至比不過印度。
金融服務業方面,截至2013年,中國金融服務業國際市場占有率仍低于1%,相較之下,與擁有發達金融市場的美國和英國存在著巨大的鴻溝。2013年美國和英國的市場占有率分別為25.04%和18.69%,二者之和約占全球金融服務業貿易的44%。與著力發展實體經濟的德國和日本相比,中國也存在較大差距:德國的金融服務業國際市場占有率不到5%,日本的金融服務業國際市場占有率略高于1%;擁有法蘭克福金融中心的法國的金融服務業國際市場占有率2013年為1.98%。與金磚國家比較,中國的金融服務業國際市場占有率處于中游水平,僅比南非、巴西和俄羅斯略高一些,低于印度。2000年以來,金磚國家的金融服務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印度的金融服務業國際市場占有率提高速度快于其他四個國家。2001年,金磚五國金融服務業國際市場占有率排名為巴西(0.34%)、印度(0.33%)、南非(0.26%)、俄羅斯(0.14%)和中國(0.11%),2013年排名變為印度(1.77%)、中國(0.95%)、巴西(0.87%)、俄羅斯(0.51%)和南非(0.26%)。
再來看創意產品領域,報告指出,中國的創意產品2012年在發展中經濟體中的市場占有率為37.98%,高出在發達經濟體中的市場占有率約10個百分點。就市場占有率的變化而言,中國在發達經濟體的市場占有率增長穩定,2012年中國創意產品在發達經濟體的市場占有率較2005年提高了約11個百分點,在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占有率雖然在2007年之后出現過短暫的下降,但2010年開始出現了較強的增長勢頭。
就產品類型來考察,中國在發達經濟體中的市場占有率較高的產品包括工藝品、設計、時裝、玩具、新媒體等,其市場占有率都在28%以上,中國的此類產品在發展中經濟體中的市場占有率都在30%以上。此外,中國在發展中經濟體中的市場占有率較高的產品還包括表演藝術和視覺藝術等,其市場占有率超過40%。中國的視聽產品和出版物雖然在發展中經濟體中的市場占有率要高于發達國家,但其競爭力相對較弱,電影、報紙等的市場占有率甚至低得可以忽略不計。(在發展中經濟體中:2012年電影0.46%,報紙0.62%;在發達經濟體中:2012年電影0.00%,報紙0.06%)
應實施雙軌戰略推動制造業平穩轉型
報告指出,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中國在未來的制造業發展中,應實施雙軌戰略,推動制造業的平穩轉型,使中國經濟平穩轉向新常態。
實施雙軌戰略就是發揮后發優勢。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總體上仍屬于追趕型經濟,如何追趕?那就是按照產業發展的規律,向發達國家學習,不斷地實現產業升級。追趕發達國家,在產業發展的策略上,就是推“進口替代”,生產那些中國還不能生產、需要進口的產品。實施進口替代,不是閉關鎖國,而是通過推進進口替代,實現出口產品結構的升級。
實施雙軌戰略,還需要實現必要的“跨越”,就是在前沿技術領域開展研究,培育全新產業。全球正在發生的深刻的技術革命,既發出了中國必須進行前沿技術研究,才能最終趕上發達國家的強烈信號,也為中國著手推動前沿技術的研究,提供了難得一遇的機會。在這一次新產業革命過程中,很多國家提出了重點發展方向和推進戰略。如美國在推進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過程中,選擇的重點方向包括:在關鍵國防安全產業領域,提高國內制造能力,包括小型的高效能電池制造、先進合成材料制造、金屬加工技術、生物制造、可替代能源等。開發先進材料,加速先進材料的應用,包括與信息技術相關、清潔能源技術和國防安全領域的先進材料等;投資下一代機器人,協助工人、醫生、戰士、航天員完成關鍵的難以完成的任務;推進提高能效的制造工藝等。中國在前沿技術的創新上,雖然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國家提出的這些領域和方向,但這些國家提出的前沿領域對于中國選擇技術突破的方向有著重大的借鑒作用。
未來制造業發展重點在于四方面
發達國家推進未來制造業發展的重點在于關注如何應對全球化的競爭、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適應人口結構的改變和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未來的產業和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也將發生變化,快速響應能力、復雜制造能力、定制化生產能力、可持續能力和適應創新變化的能力將成為新的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光子學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增材式制造技術將在未來與傳統工業基礎技術共同構成制造業新的技術體系。
報告指出,世界各國幾乎都制定了在未來5~10年,甚至更長時期內重點發展的制造業部門的規劃,雖然各個國家和地區強調的發展方向不同,但其所選擇的新興產業都具備以下特點: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實現資本增值;具有全球競爭力水平;能夠增進人類的福利和健康,對生態和環境友好,能源消耗較少,原材料使用率高;能夠為就業者提供更好的工作。綜合起來,生態產業、新能源產業、生命科學產業和電動汽車產業將成為增長最快的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