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的低利潤現象
4月底,小米手機的發布會上,雷軍說道:“小米手機的硬件綜合凈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5%。”
5%是什么概念?數據顯示,同樣身為智能移動終端企業,三星的凈利潤率約為19.3%,蘋果約為22.6%。跟這些數字比起來,5%真的是低的不能再低了。
于是,很多網友贊嘆道:“小米真的良心,利潤那么低”,但是制造行業內的人士聽了這話,卻不禁要疾呼道:“制造業真的只能拿這么點利潤嗎?”
心比天高,利比紙薄
就目前國內制造業的情況而言,“小米硬件凈利潤率不超過5%”更像是個宣傳噱頭,因為事實上不僅僅是小米一家,國內大部分制造業企業幾乎都保持著低利潤運行的狀態。
——我國最大的機床企業沈陽機床,2018年第一季度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僅為1.47%,雖然微薄,但是已經相較上年同期增長52.35%。
——我國的家電行業,除了堅持高利潤率原則的格力以外,幾大家電巨頭海爾、TCL、海信常年凈利潤率保持在2%-4%之間。
——車企指標數據顯示,長城、比亞迪、江淮等知名國產車企2017年凈利潤分別為4.97%、3.84%、0.8%。
總體而言,我國汽車、機床以及家電等制造行業的凈利潤率超過5%鳳毛麟角,超過10%更是寥寥無幾。但是反觀其他行業,其凈利潤率就高于制造業很多。
——據《證券日報》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的醫藥行業,279家上市公司中有272家實現盈利,超九成公司實現盈利。其中,凈利潤超10億元的公司共有27家,凈利潤超億元的公司有158家,凈利潤同比翻番的公司有26家。
——而在房地產行業上,中原地產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房地產行業主流企業,平均凈利率高達12.4%。
這也難怪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痛心疾首道:“制造業的利潤已經比刀片還薄”。
制造業真的應該低利潤嗎?
很多人認為低利潤帶來的低價格,便利了消費者,所以商品就應該保持低利潤。其實這種想法是片面的。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企業過分追求低利潤既會破壞市場,也會阻礙行業的長遠發展,特別是制造行業。
制造業作為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制造業的技術研發、產品生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而低利潤則意味著制造業企業的流動資金少,利潤下滑,研發成本和產品庫存也會隨之減少。
例如以前段時間的受廣泛關注的“芯片”事件,當我們一味指責國產企業研發不出芯片時,卻沒有看到國外企業在芯片上的研發投入。IC Insights 在2月的一份報告中顯示,2017年英特爾的研發支出為131億美元,占該集團總支出的36%;而另一巨頭高通的芯片研發投入為37億美元,研發費用占銷售額的23.1%。這樣一大筆研發資金,是我國絕大多數制造業企業支撐不起的。
另外,低利潤也增加了企業的“脆弱性”,使企業極易受全球經濟形勢的影響,企業的業績會隨著經濟周期的波動而大起大落。這一點在我國機床行業上表現得異常明顯。前幾年全球經濟下行,我國經濟增速減慢,我國的機床行業隨之遇冷,大量的機床企業慘淡營生。隨著去年我國經濟增長的恢復,機床行業才開始逐漸回暖。而這經濟起伏之間,已有多家機床企業先后陷入虧損,乃至宣告破產。
所以,一味追求低利潤,其實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但是今天看來,我國的制造業一直保持低利潤,更像是一個無奈之舉。
制造業的困境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偶爾會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國產企業的老總挺著大腹便便的肚子,站在臺上口沫橫飛地說:“我們的產品不僅是質量好,更重要的是便宜。別人賣一百,我們只要三十。不為別的,就為和大家交個朋友。”
但是這種情況你卻很少在外來企業身上看到,庫克不會舉著最新款的蘋果手機說:“我們的手機只賣998,只賣998,錯過今天你還要再等一年……”
為什么價格似乎成了國產企業的最拿得出手的法寶?為什么我們的汽車囿于低價,我們的機床也一直在中低端領域徘徊?為什么制造業一直提不了價?
一、科技創新的缺乏。縱觀世界上幾個制造業強國——德國、日本、美國,無一不是科技發達的國家。依托著完善的工業體系和不斷的科學創新,這些國家的產品暢銷全球。而我們的很多企業不想創新、不敢創新,甚至覺得創新不如“抄新”,一味模仿、抄襲,重視市場而不重視技術。沒有技術的依托,產品只能淪為“花架子”。
二、品牌建設的不足。同樣的一款技術含量低、成本低廉的產品,在國產企業手里利潤微薄,但是貼了個外國牌子,價格就要番上幾番甚至十幾番,這就是品牌的作用。品牌加強了人們對產品認知度和認可度。目前,我國制造業品牌市場認可度低,競爭力弱,在世界品牌500強中僅有31個,百強品牌中也僅有7個。再加上大量的假冒偽劣產品嚴重影響國產品牌的信譽,破壞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的信心,可以說國內品牌市場環境較為惡劣。
三、服務體系的不完善。如今,國外的制造行業十分重視“制造服務業”的建設。比如機床制造企業不僅僅要考慮如何有效地賣出機床,還要知道如何提供高水平的解決方案。當客戶擔心一臺機床是否能成功地應用于自己的生產線,國際企業會通過提供一個從設計到生產的集成的途徑,特別是模擬工具,來消除客戶的顧慮;當客戶則是因為金融約束而推遲投資,國際企業就為客戶提供富有吸引力的融資服務。而中國制造企業在這些方面相對來說仍然陌生和薄弱。
最后,制造業的低利潤可以幫助產品保持一定競爭力,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制造業的發展不能僅僅依靠對價格的把控。因為當真正的革新浪潮到來之時,這些沒有改變的企業就會像落日一般沉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