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享模式陷入艱難困境 租賃標簽該不該撕
從2010年起,共享經濟開始生根發芽。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共享經濟概念從不為人知到全國風靡,如今卻下場慘淡。對此,有觀點表示“中國式共享”只不過是包裝好了的租賃生意罷了,真是這樣嗎?
2016年開始走紅的的摩拜ofo一直延續至今,還沒等到共享單車從擁擠到倒閉,創業者和VC們的熱情又轉向了共享充電寶、共享汽車,緊接著,共享雨傘、共享籃球、共享洗衣機、共享睡眠艙……撲面而來。
事實上,共享經濟最早可追溯到2010年左右,當時Uber、Airbnb等一些實物共享平臺出現后,共享開始逐漸走向以獲取報酬為目的,漸漸轉變為所謂的“共享經濟”。隨后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各式各樣的共享項目出現在人們生活中,共享經濟概念由此走向高潮。
尤其是在剛剛過去的兩年中,不少創業者紛紛加入共享創業風口。以最常見的共享單車為例,拒不完全統計,在共享單車發展達到最巔峰的時刻,市場曾出現將近80家共享單車創業公司,可謂盛況空前。
然而,好景不長,從去年下半年起,共享單車出現退潮現象,倒閉、出售、收購等系列問題陸續上演。于是,對共享經濟發展的質疑聲越來越大,更有觀點表示,現在的共享經濟只不過是包裝好了的租賃生意罷了,真是這樣嗎?
眾所周知,共享經濟進一步探索的是在傳統租賃經濟之上的使用價值之外的所有價值。其核心在于為使用者降低使用門檻的同時又為所有者創造閑置物品變現的可能性,從本質上來說,共享經濟應該是盤活閑置資源,有償與他人分享,從而提升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
而目前國內的共享經濟則是中國互聯網下的一種新型租賃經濟模式,被稱為“中國式共享”。這種“中國式共享”依靠巨大的內需市場提高使用效率,但無論在所有權和使用權都具有排他性,無法實現真正共享,甚至在資本作用下異化了市場。
簡單來說,目前國內市場中的共享經濟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共享,隨著資本不斷涌入,炒作之風盛行,國內共享經濟已然偏離了軌道。
同時,伴隨著共享經濟成為風口,一些本質上是租賃模式的商業行為也開始試圖“抱住共享經濟的大腿”。當下的共享單車和充電寶等共享模式都是在人為制造新的資產和新的需求。而且收取押金和使用費的方式,和租賃并無區別。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共享經濟的發展,其概念已經得到了擴展,即便是最靠近共享經濟源頭的項目,也是關乎租賃,所以“中國式共享”也勉強算是共享經濟的一種形式。
盡管如此,我國共享經濟發展走偏卻是無可否認的現實。那“中國式共享”究竟該如何繼續前行呢?
隨著共享經濟概念逐漸降溫,市場將逐漸回歸理性。正如業內人士所言,創業者應冷靜觀察當下的共享模式,即使現在使用押金租賃,在日后也可以逐步轉型至人們更能接受的租賃模式。無論共享什么產品,擁有一個可以被更多人接受的共享模式和租賃模式,對于項目發展也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