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來 走出去 永川制造初露鋒芒
在近日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重慶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暨第九屆中國國際軍民兩用技術博覽會上,永川高新區22家高新技術企業的70余件高新產品集體亮相,收到了良好效果。
可在上世紀80年代,永川工業的起步階段,還是以發展傳統的煤炭、鋼鐵、建材、化工產業為主,智能制造在永川一片空白。短短幾十年,永川就形成了以智能裝備、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特色輕工、能源及新材料為代表的五大產業集群,并且隨著埃馬克、利勃海爾、德根、SW等高端機床頂級制造商相繼入駐,其智能裝備產業初具規模。
“這種轉型得益于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等對外開放和區域發展重大戰略機遇?!跋嚓P負責人表示,永川“智造”已成為全區的一張靚麗名片,部分產品開始走出中國,走向海外。
區位、政策成永川發展的底氣
記者獲悉,從2017年開始,就不斷有世界機床巨頭落戶永川的消息傳來。到今年,永川的制造產業集群已經頗具規模,其中高端數控機床產業更是發展迅速。
誰都知道高端產業好,但是想讓優質的企業來落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何眾多項目紛紛青睞永川?相關負責人表示,這與永川自身發展底氣息息相關。
政策優惠。2017年11月25日,永川區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以高端數控機床為主導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集群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智能裝備產業的發展目標和方向,并從物流、融資、稅賦、人才等12個方面出臺具體支持措施,為機床企業發展全面保駕護航。
區位優勢明顯。永川地理位置優越,東連江津區、璧山區,西接榮昌區、大足區,北界銅梁區,南臨四川瀘州市合江縣、四川瀘州市瀘縣,是成渝經濟區的節點城市、重慶城市發展新區的重要板塊。除此之外,永川地勢開闊,交通更是便利。區內不僅擁有高鐵,還有20余條高速公路。企業在布局工廠時,交通是重要的參考因素。永川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以及銜接重慶、成都兩個大城市的地理位置,為其招商引資添色不少。
依托優秀自身條件,永川制造以蓬勃的生命力飛速發展。據了解,2017年,智能裝備產業實現規上產值89億元,增長69.8%。2018年一季度,永川數控機床整機銷量254臺,同比增長31%,占重慶市機床銷售總量的41%。
引進來:國際國內高端數控企業集聚
威諾克是永川引進的第一家數控機床整機生產企業。 威諾克入駐永川之時,正是永川發力智能制造之始。
2014年,永川工業總產值首次邁上千億臺階。但傳統產業占比過重,結構亟待調整。永川選擇發展智能裝備產業,助力本地制造業升級,成了永川智能制造迅速發展的“密碼”之一。
目前,永川智能制造領域已簽約引進和培育廣州數控、云南臺正機床聯盟體、德國埃馬克、德國利勃海爾等多家企業,打造“高端數控機床產業園”。產業園占地300畝,總建筑面積11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0億元。目前已引進入駐了德國利勃海爾齒輪加工機床及自動化、德國埃馬克機床、德國SW機床、德國德根機械等德國高端數控機床企業4家;臺正國產數控機床聯盟企業24家。其中,進駐了西安交通大學和華中數控等2家數控系統及公共技術研發、檢測平臺。
產業園將打造成集高端數控機床整機、關鍵零部件、數控系統、公共檢測等功能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園區,成為智能裝備、智能制造、智能應用“三位一體”的區域性產業基地。
走出去:“永川造”出口國外
永川“智造”已成為永川的一張靚麗名片,部分產品開始走出中國,走向國外了。
重慶威諾克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的20套“永川造”智能機床于5月29日發往越南,這是“永川造”智能機床首次出口海外。今年內,永川還有多批智能機床將出口意大利、越南等國。
此次出口海外的是威諾克公司自主研制的交換工作臺動柱立式加工中心,這套設備已取得6項專利。該設備用于機械類中小零部件加工,為國內首創立柱移動結構,機床占地面積僅為傳統機床的1/2,效率比傳統機床提高2倍以上,節省一半以上的人力,綜合效益提高2倍以上。同時,該設備可以適配工業機器人組成無人智能化生產線,從而實現減少人員、方便管理、降低用工成本的經濟效益。
不僅這些,威諾克公司有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內的五十余人技術團隊,公司擁有五個系列、六十多種高效率智能化自主知識產權專利設備。五大系列專利設備均屬于行業首創,其中:雙Y軸汽車發動機缸蓋(體)智能化生產線屬于全球首創?,F已擁有專利技術五十余項。
近日,重慶永川宇航智造技術研究院簽訂合同,生產200臺桌面3D打印機出口至盧森堡。
永川宇航智造技術研究院是一家從事3D打印機研發與生產的公司。該公司生產的桌面3D打印機備受歡迎。桌面3D打印機采用了多項航天技術,具有打印精度高、成型質量好、設備安全可靠、人機交互友好、操作方便等特點,兼具科技含量與工業美感。除此之外,這個產品技術含量也很高,已申請專利15項,其中7項已經授權;該設備還通過歐盟CE認證和ROSH認證,具備出口歐盟的資質。
永川宇航智造技術研究院是依托北京衛星制造廠在航天人才和技術方面的優勢,在永川搭建的航天特色軍民融合創新平臺。研究院現有院士1人、教授和技術專家25人,開展桌面3D打印機、金屬3D打印服務、PLA耗材等三個項目。為擴大產能,研究院還將建設增材智造(3D打印)及智能裝備制造基地。